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年来,亳州市抢抓发展机遇,在持续擦亮“药都”这张名片的同时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大做文章”,建设了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出千亿级产业,高水平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蒙城县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内绿意盎然,黄瓜、西红柿以及各类的青菜“悬挂”在半空,一点都没有受到外面寒冷天气的影响。
“我们全部采用椰糠立体无土栽培模式,通过全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实现科学管理与种植,做到了立体水肥一体化种植,不仅减少了水、肥、药的投用,还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的蔬果产量。”蒙城县皖农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增辉向记者介绍说:“蔬菜都有自己的潜力,正常情况下种植最多也就只能发挥他们30%左右的潜力,我们做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尽量激发出它们的潜力。像这个水果黄瓜只要开花了,只要7天就可成熟采摘,直接送到长三角市民的餐桌上。”
蔬菜产量提升的同时,储存又成了新的问题,在安徽大林冻干食品产业园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做成冻干蔬菜。“现在我们这里每天要消耗3吨的青菜,后期我们的冻干生产线完工后消耗的将会更多。”在产业园总经理助理卞花丹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了目前全国最长、科技含量最高的烘干设备。工人们把码放整齐的青梗菜放在160米长的蔬菜加工生产线上来加工,历经清洗、杀菌、切割、烘干等多道工序,短短几分钟青梗菜中的水分被彻底“压榨”干净,颜色依旧翠绿的同时体积和重量却小了好几十倍,价格也从原材料的每斤几毛钱涨到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储存时间也大大延长,密封情况下,保质期长达两年之久。
脱水菜干突破了季节和运输条件限制,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到高端的转化。
“目前,园区内的AD蔬菜(烘干蔬菜)加工生产线已经全部开始运行,FD蔬菜(冻干蔬菜)生产线也正在调试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可达30万亩,实现各类冻干、烘干蔬菜及冷冻蔬菜等产品加工产值达50亿元以上,可逐步带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卞花丹表示。
小蔬果也能成就大产业。亳州市坚持质量兴菜、绿色兴菜、品牌强菜,积极地推进蔬菜产业全产业链条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有规模、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品牌、销售有市场。
走进蒙城县漆园黄牛养殖基地,一座宽敞整齐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圈舍映入眼帘。圈舍内,一头头西门塔尔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不时地发出“哞哞”的叫声。
细看发现这里的牛棚可不是普通的牛棚,“我们牛棚是将过去的光伏大棚改造,利用‘牧光互补’模式、打造‘万头牛场’,通过土地复合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养殖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地负责人王涛介绍,该基地同步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建立智慧集控中心,实现园区智慧安防监控的全面覆盖,实时监测园区养殖动态;新型黄牛养殖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能够实时监测每个牛棚的温度、湿度、氨气等重要指标及棚内黄牛的活动情况,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为了帮助“个体户”增收,亳州市积极地推进了“养殖场+集体+农户”的联动养殖模式,“实行了这个养殖模式后,我们的养殖户有了更先进的养殖技术、更科学的饲料配比,一头牛的生长周期比过去缩短了三到四个月,一头牛比原来可以多赚钱2000元左右,养殖户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升了。”蒙城县许疃镇许疃村党委书记韩波说,村集体会对养殖大户进行融资入股,既支持了大户发展、又提升了村集体收入,同时还打消了部分养殖户对大户的不信任感。
截至7月底,漆园黄牛养殖基地累计存栏8356头、出栏6823头,实现出售的收益1.36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务工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230余万元。
肉牛养殖是亳州的传统产业,围绕省委提出的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亳州市聚焦“高质量”和“全产业链发展”两条主线,借势起势、率先破局、争当领跑,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在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有着数个硕大的秸秆存放仓库,里面堆放着满满当当的除尘揉丝后的秸秆。“牛饲料原料中,秸秆占九成,我们公司每年可消耗秸秆约100万吨。”据该公司运营管理经理严家虎介绍,在这里,秸秆会经过TMR(是一种将粗料、精料、矿物质、维生素及其它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满足肉牛营养需求的饲养技术)中央厨房精心配制,变成牛的“美味佳肴”。“针对牛产生的粪污处理上,我们采取了‘场床一体化’肉牛养殖模式,促进粪污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打通农牧循环通道,实现了全链条的绿色科学化养殖。”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在亳州,慢慢的变多的企业走上了肉牛深加工转型发展道路,牛肉产品层出不穷。
在蒙城县小涧镇蒙城赢财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头肉牛经过流水线作业,被分割成牛前部、肋腰脊部、腰腹部、牛后部、混合部等34个部位,加工成预制菜、熟食等产品,极大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赢财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牛肉加工生产线条肉牛屠宰线条精分割包装线,经过精细分割之后,每头牛的产值提升5000元左右。”公司CEO王守路介绍,预计2024年将投用第二条生产线亿元。除了屠宰加工,公司还开展肉牛深加工,生产牛肉卤制品、牛肉酱及速冻调理品。
目前,亳州市共有牛肉精深加工公司12家,年加工牛肉5.1万吨,产值约50亿元。“蒙城黄牛”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皖美农品”区域公共品牌,“五洲”“正益”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和安徽名牌产品称号。
为支持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发展,亳州市出台“牛规划”、制定“牛政策”、成立“牛专班”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资金为例,亳州设立市级专项基金10亿元、市财政列支5000万元,蒙城县设立专项基金4亿元、利辛县设立专项基金2亿元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协同支农机制,开展“活体贷”提标扩量行动。“真金白银”的支持让群众得到了扎扎实实的“牛收益”。
冬日的大周村稍显冷清,但是亳州人知道,这里藏有一片花海。每年的5月份开始,芍药花陆续开放,花大而艳丽、姹紫嫣红煞是好看,依托芍药花种植产业,大周村已成功举办生态旅游(芍药花)节8届。这里的芍花可不仅仅只是观赏的,在中国古代中药的药方里,有“十药九芍”的说法。芍药以根部入药,因色白,称“白芍”。亳州产出的白芍在明清时期就有“亳白芍”之称,并因品质最优、药效最好而扬名,是道地药材之一,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今年白芍的市场很不错,我种的300亩白芍供不应求。”村民周瑞自豪地说,通过中药种植销售今年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
“目前大周村已建成亳白芍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芍药28000亩。”大周村党委书记邢军委表示,白芍种植周期一般为3年至5年,每亩可为药农创造产值约1.7万元,种植期间药农们还可以套种芝麻、玉米等作物,每年每亩可多收入3000元左右。除了白芍外大周村还有藏红花基地500亩,牡丹、丹参、月季、马鞭草等中草药600余亩。2015年至今,该村人均纯收入从1.2万元提高到2.6万元,翻了一番还要多。
“药材好,药才好。”优质道地中药材是中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中药材种植方面,亳州成功获批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材种子种苗(安徽)繁育基地;推进中药材种植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成数字中药材示范园10个;建立30余种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年扩繁良种2000余万株。目前,亳州已拥有地产药材260多种,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109万亩、增长0.8%,其中标准化种植培养面积40.5万亩、增长1.0%,中药材产值39.5亿元、增长2.9%。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抓好中药材绿色种植产业的同时,亳州市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走进安徽天祥药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只见各种不同功能的不锈钢容器,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药香。“我们在遵循传统中药汤剂制备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了中药配方颗粒提取物自动化生产。”据公司制作工艺主管王伟介绍,目前企业已建成超微粉碎、多功能提取、真空浓缩等现代化生产线,整体项目可实现年提取中药材10000吨,实现出售的收益8亿元。
做大中医药制造规模是实现亳州中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工程。目前,亳州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35家,约占安徽省的52%。亳州已初步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成药制造、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目标要求,聚力抓发展,全力拼经济,努力走出一条体现亳州特色、服务安徽全局的现代化之路。”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凤玉说道。(记者 王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