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古老悠远的徽州童谣曾经是古徽州人生存境遇的真实写照。“如今,徽州大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休宁县齐云山镇的蝶变再次证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了传统村落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日前,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杨宇其参加该校“行知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感叹道。
7月6日至12日,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18支实践团队、80名学员围绕乡村振兴、徽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研究三大主题开展第九期“行知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自2015年以来,该校聚力将“行知课堂”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引领学生用脚步丈量徽州大地,在行走中感悟思想伟力,发现乡村变化,感应时代脉搏,激发挺膺担当。
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宽阔平坦的乡间道路,如火如荼的乡村产业,后继有人的徽州非遗......走进休宁县齐云山镇,杨宇其和实践活动的组员们被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景所吸引。
“听屏山村的历史故事、看屏山村的粉墙黛瓦、访屏山村的幸福生活、悟屏山村的振兴脉络,让我认识到青年在如今的徽州大地上大有可为。”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梅宏将在黟县宏村镇屏山村调研走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通过短视频分享到了互联网。
“置身于有历史感的厂房里,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匠人传承匠心,在一宇天地里专心制作徽墨的情景。”在绩溪县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崔浩田学习锤墨工艺后激动地说。
走进黟县宏村镇南屏村的七约米酒厂,参加实践活动的师生代表参观了有机米酒发酵、装瓶、贴标的全流程,了解了电商直播的全过程,聆听酒厂负责人姜涛介绍“七约”与徽商重契约、讲诚信的文化渊源。
“行知课堂将徽州文化作为社会实践主题之一,带领学生走入古老徽州,体会徽州文化魅力,学习非物质遗产技艺,让徽文化瑰宝走进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行知课堂”指导教师、旅游学院教师代华说。
“行知课堂”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郑俊艺将“课堂”搬到了乡村的田间地头,围绕习生态文明思想、劳动教育等方面与学生深入交流。她借助袁隆平的稻田故事,引导学生静下心、沉下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青年学子学习体悟习文化思想,用脚步丈量徽州大地,用实践传承徽州文化。“这既是一次实践活动,也是一次文化之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芳正表示,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每一个人都在实践中走入徽州、发现徽州,痴绝于此。
据悉,黄山学院第九期“行知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18名指导教师和80名学员组成,调研主题将围绕乡村振兴、徽文化研究和红色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聚焦大黄山建设、文化传承、村落保护、农村教育养老医疗等热点问题,分别前往休宁县齐云山镇岩前村、绩溪县上庄镇呈华塘村、黟县宏村镇屏山村和南屏村四个调研点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期“行知课堂”以社会调研为主线,以社会服务为亮点,积极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探索出“理论送基层”、助农助工志愿服务活动、留守儿童关爱慰问活动、拜访看望抗美援朝老兵等特色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矩阵。
在徽州文化博物馆,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解光磊认真聆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小勇关于徽州篆刻技艺的讲解以及文化传承的时代内涵。随后,解光磊有模有样地拿起篆刻工具,小心翼翼地篆刻出有“黄山”字样的印章,在博物馆里沉浸式地上了一堂思政课。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行知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和理论逐渐变得清晰可见,让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知与行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光磊和记者说,今年是他第三次参加“行知课堂”。
第七期“行知课堂”时,他前往徽州区、休宁县等多地走访调研,对徽州家具、版刻和社会史的研究有了感性的认知。第八期“行知课堂”时,他来到黟县碧阳镇碧山村,了解当地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路上的探索与成就,并撰写徽州工匠口述史以及论文《我眼中的徽州与徽文化》。今年第九期“行知课堂”,他再一次聚焦徽州家具,并加入了明清社会史的研究,探寻当地家具风格变化乃至社会风土变迁。用解光磊的话说,三期“行知课堂”慢慢的变成了他大学学习实践中宝贵的财富。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教研室负责人程天明看来,九期“行知课堂”亦是九年的“行知路”,其显著成果源自该实践活动做到了:思政引领,导向明确;团队精干,指导专业;聚焦问题,关注民生;以研促教,成果丰硕;知行合一,回报社会。
一直以来,“行知课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实践阵地积极宣传党的新理论新政策,突显马克思主义学院立院根本,处处体现着“红”字当头、思想为先。参与“行知课堂”的学员均品学兼优,来自该校十余个学院,学科覆盖广;指导教师专业敬业,目前先后有3位教授、9位副教授、6位博士参与指导,其中省高校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所选调研地点特色鲜明,有黄山毛峰主产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徽派古村落、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等,学生先后选取乡村治理、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皖南红色文化、徽州文化研究等热点课题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供当地政府参考使用,赋能乡村振兴。
“目前行知课堂的实践成果获批省级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一项,省级思政教研课题两项,发表省级教研论文多篇。学生实践报告不断斩获省级奖励,其中省级二等奖两项、省级三等奖五项、省级优秀奖多项。第二届徽学学术大会主题征文比赛中,我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作品大多出自行知课堂的实践成果”。程天明介绍,自2015年7月12日首期“行知课堂”开班至今,“行知课堂”已经成功举办九期(其中,2020年因新冠疫情未能开展),成为该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大亮点,也是该校“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要特色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实践育人为导向,在加强我校青年理论学习的同时,立足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特色,鼓励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思考理论问题、在行走中体会信仰温度,在田野里和街巷中用实践力量传递红色信仰,充分的发挥行知课堂的独特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形成了独具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春安表示,“行知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该校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该校弘扬“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校训精神,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用实际行动师陶学陶的生动实践。
刘春安表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行知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该校学生打开了一扇走出象牙塔的大门,帮他们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提高认识,同时激发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大家深入基层,利用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和特长,贡献自己的才智,积极为黄山市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出谋划策,充分体现了该校学子的风采。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希望能够通过“行知课堂”上好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校训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徽州大地上;把社会当作大课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脚踏实地,勤思多问,努力提升个人察觉缺陷、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结合自己专业优势,聚焦黄山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行知故里”走出熠熠生辉的“行知路”。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皖西学院机械学院“匠心非遗 助力振兴”实践团赴宣城市绩溪县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实践调研
皖西学院机械学院“匠心非遗 助力振兴”实践团赴宣城市绩溪县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实践调研
在2024年长三角“U16”城市跆拳道俱乐部联赛中,合肥市伦先小学跆拳道校队的小将们竞技项目斩获8枚金牌、9枚银牌、2枚铜牌。